学好语文,最关键的是抓住这个“根”!热文推荐联盟台最近内容

语文,是最容易被忽视的基础学科,也是最难在短时间内提分的重点学科。若不在小学阶段打好语文基础,上了初、高中想回头补好语文,就难上加难了!

当下,语文越来越重要!要想学好语文,就必须追根溯源,抓住语文的“根”,再顺着“根”有的放矢,该浇水就浇水,该施肥就施肥!

一、语文的“根”到底是什么?

其实,这本是个不是问题的问题,不少专家学者的教育经典论述中对此早有明确阐述: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:“应该让孩子生活在书籍的世界里”。北大资深教授钱理群先生有更为明确、直接地表述:“学好语文有很多要素,但最核心最根本的方式就是阅读”。

当下语文教育乃至中国教育存在的种种问题,都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在丢失了读书之“根”上来找到原因。读书之于语文教育,就如同树根之于枝叶,源泉之于河流,地基之于大厦,血脉之于躯体,灵魂之于生命。语文教育的“根”丢了,语文教育就难免百病丛生、久治不愈了。

小学6年+初中3年,上千多个课时,我们的老师和学生围着十几本教科书,百多篇课文,从早学到晚,经冬复历春。教来教去,语文被教成了一根风干的黄瓜,干瘪丑陋,食之无味。更为严重的是,我们画地为牢,让数以亿计的学生把全部的精力、智力和体力封闭在极其有限的应考知识上。追根探源,主要还是丢失了读书这个语文教育的“根本”。

1.jpg

二、“教科书”是不是“书”?

或许有人要问:我们的学生一天到晚手不释卷地捧着书在读,怎么说是丢了“根”呢?难道教材不是“书”吗?“教科书”是不是“书”?两者能不能画等号?这正是问题的关键,是个亟待解决的问题。

“教科书”是什么,用叶圣陶的话来说,“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”,也就是说,教科书只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用来指导读写的范本、模本。而古往今来人们所推崇的“书”,则是指那些可以“开茅塞,除鄙见,得新知,增学问,广见识,养心灵”的书(林语堂语)。这些“书”和“教材”完全不是一个概念。

教科书并不是语文课程的全部,语文并不等于语文课本。所以在语文教育中,必须不断加强课程建设,而其重要途径就是读书。相对于语文教育而言,语文课本充其量只是滴水,课本之外则是浩瀚的海洋。

真正的语文教育必须扩大阅读面,增加阅读量,去引导学生“读整本的书”,把世界当作课本,而不是把课本当作世界。

三、培养阅读兴趣要有一个漫长的过程

下面谈谈我们对“文学经典名著”的理解和把握:首先,关于“文学”。在给学生推荐读物时,我们是以文学为主,兼顾其他方面的书籍。

传统文化精华方面,先后推荐了《论语》《庄子》以及古诗百首、对联百副等,利用早读时间去读去背;

历史方面,先后推荐《大秦帝国》《左宗棠》等;

哲学方面,推荐“老庄”、王阳明、周国平等;

经济方面,推荐《现代化的陷阱》《猎杀中国龙》等;

社会学方面,推荐《中国在梁庄》《出梁庄记》等;

军事方面,推荐《长征》《解放战争》等;

心理学方面,推荐毕淑敏、卡耐基等人的作品……

2.jpg

我们让学生读书,并非为培养作家,而是着眼于增加人文积淀,提升语文综合能力,进而获得全面、均衡的发展。所以在给学生推荐的读物范围较广,不限于文学作品。

其次,关于“经典名著”。以“经典”为主,因为经典是时代、民族文化的结晶。但还要兼顾其他优秀作品,因为读书活动能否开展起来,培养兴趣是第一位的。在培养兴趣方面,读物选得是否妥当至关重要。

古今中外堪称经典名著的作品浩如烟海,有一些作品偏深偏难,不要说孩子,就是成人接受理解起来都有相当困难。如果上来就给孩子推荐这类作品,孩子很可能一下就会呛水,进而产生畏难排斥心理,从此拒绝读书。

有时学生走近经典要有一个由浅而深、由低而高的渐进过程,这就需要老师和家长去给学生搭一个台阶。比如,为了让孩子走近《老子》,先让孩子读蔡志忠的漫画《老子说》;为了让孩子走近《传习录》,先把《明朝一哥王阳明》推荐给他们……待产生强烈的兴趣后,孩子们就会一步步走近名著。

推荐一本书之后,我们的做法是让孩子径直走进去,完全自主地去读,无拘无束地去读,轻轻松松地去读。这样坚持下来,兴趣就会自然产生。兴趣一旦形成,孩子的读书爆发力就会产生,他们的理解能力、领悟能力和读写能力都会获得令人难以置信地提高。

贪心太重,功利心切是读书的大敌。读书是慢功,习惯和兴趣的培养都需时日。但只要持之以恒,读着读着,难以想象的奇迹就会发生,所谓瓜熟蒂落,水到渠成。

四、以阅读带动写作,以写作深化阅读

读写结合是我们的一贯做法。每周一篇的读书笔记,学生想写什么就写什么,想怎样写就怎样写,长短不限,内容不限,写法不限,只让真情实感从心底流出。

随后,老师从学生的读书笔记中发现亮点,选出范文,在讲评中真诚赞美,热情鼓励,顺便做一点读写指导。

五、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和习惯,老师和学校应该怎么做?

名著阅读活动开展得如何,老师是关键,语文教师决定着语文教育。因此,要引导学生阅读,老师自己首先要阅读,不仅要进行职业阅读,还要对文史哲、时政、经济、社会、心理等领域广有涉猎,以不断充实智库、裨补精神。

除了老师的因素外,学校也应该起好带领作用。2010年,某位老师在人大附中连续教了8年高三后,空降到初一,去引领孩子开展名著阅读。孰料几个月后,家长的告状信铺天盖地飞到校长手里,家长们众口一词:既然中考只考上千个词语、十几首诗、二十多篇古文,那老师为什么要领着孩子们去读名著?如果孩子因为读书使中考受到影响,没能升入重点高中,这个责任谁来负?声声质问,咄咄逼人。

在这种情况下,学校召开了家长会。在会上,校长给家长讲了很多读书的道理,还宣读了《就读书问题写给家长的信》,最终风波止息,名著阅读活动才得以坚持下来。可见,在关键时刻如果没有学校领导的支持,开展名著阅读活动会举步维艰。

六、培养孩子阅读兴趣和习惯,家长如何打好“配合战”?

有句话常挂在我们嘴边:家庭教育胜过学校教育,胜过社会教育。这说的不仅仅是家庭对孩子性格和品质的教育,更是学习习惯和能力的教育。

在培养孩子阅读兴趣和习惯方面,家长必须与老师打好配合战!否则,老师再怎么努力,都有可能出现“独木难支”的情形——孩子在学校好不容易培养出来的一点阅读兴趣,随时可能就被家里糟糕的读书氛围给抹杀了。

那么,家长应该如何做呢?

3.jpg

我们认为,培养孩子阅读兴趣越早越好!所以,我们给出的以下建议,更适合孩子处于小学阶段甚至更早阶段的家长!一起来看:

1、鼓励孩子读书

读书,如交益友,在孩子迷茫时给他们指引前进的道路,在困惑时解疑答惑,并提升孩子自身的素质与修养。家长在鼓励孩子读书时要有耐心,不要着急督促,可以多讲一些文人墨客读书的励志故事和趣事,让孩子受其影响,爱上读书。

2、尊重孩子的阅读习惯

有的孩子拿着书本到处跑,跑到哪儿就在哪儿看,沙发上、床上、地板上,甚至连卫生间都变成了孩子的阅读之地;还有的孩子喜欢把很多书放在一起,一会儿看看这本,一会儿翻翻另一本……

6岁以下的儿童还没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,家长要尊重孩子独特的阅读方式,可以适当规劝,但不要强制孩子改变,否则孩子会产生逆反心理,从此不喜欢读书了。

3、允许孩子“玩”书

孩子的阅读兴趣,往往是从爱上玩书开始的。小编有一个朋友说:“我小时候撕的书,可能比你们看的书都要多出好几倍!”这位朋友高考语文140分。

很多小孩子喜欢扔书、咬书、在书上乱涂乱画,甚至把书撕下来折飞机……但是这恰恰是孩子爱书的表现。家长千万不要制止孩子“玩”书,孩子喜欢“玩”书说明他在书中寻找到了乐趣,通过动手来探索书中未知的世界,同样在进步。如果家长觉得把书毁坏了太可惜,可以给孩子买一些油皮装订的书籍,或者把过期的杂志和报纸给孩子玩。

4、让孩子读自己喜欢的书

在孩子启蒙时期没必要规定孩子读什么书,只要不是违法或不健康的书籍都可以让孩子尽情阅读。另外,家长在给孩子买书时不必太看重分龄书目,年龄尚小的孩子兴趣爱好不固定,可以多选择几类,让孩子自由选择,毕竟建立孩子的阅读兴趣才是第一位的。

5、不要总考问孩子

很多家长闲着没事就爱考问孩子:你知道飞机是怎么飞起来的吗?美国有多远?恐龙真的存在吗?恐怕很多问题家长自己都不知道吧。如果孩子回答对了,会获得家长的夸赞;但如果孩子回答不上来,内心就会很沮丧,从而对读书丧失自信心和兴趣。

读书不是为了考试,也不是为了证明自己懂得很多,带很强的目的性去读书,可能不会有明显的提升。让孩子体会到阅读的过程才是最重要的,这样孩子才能放松阅读,真正爱上读书。

6、聆听孩子“讲故事”

很多家长都有这种经历:孩子一边看书,一边嘴里嘟囔着,大人却听不懂孩子到底说的什么。其实,孩子并不是“胡言乱语”,而是在“讲故事”,他们在用自己的方式和理解,来告诉周围的人他们在书中获取的信息。这时候,家长不要打断孩子,要仔细聆听孩子讲的故事,并能作出回应和鼓励。

7、陪孩子读书

培养孩子阅读兴趣,家长“身教”更重要。家长要喜欢阅读、经常阅读,在家中营造出全家阅读的氛围,孩子在潜移默化中便养成读书的习惯。孩子的模仿能力很强,他们能无意识地模仿着父母的言行举止和读书习惯。兴趣是培养的,而不是强迫灌输的。在培养孩子阅读兴趣的过程中,家长扮演着重要的角色。家长们,与孩子共同成长,用实际行动影响孩子吧!

发布者:爱遛狗的老伙子,转转请注明出处:https://u148.cn/1237.html

(0)
爱遛狗的老伙子的头像爱遛狗的老伙子
上一篇 2018年 10月 30日
下一篇 2018年 10月 31日

相关推荐

发表回复

登录后才能评论

联系我们

400-800-8888

在线咨询: QQ交谈

邮件:admin@example.com

工作时间:周一至周五,9:30-18:30,节假日休息

关注微信